CEO閒話

星期五, 10月 07, 2005

方向

「方向」
「方向」是印象中,我就讀國小一二年級時,父親送我的第一套短篇勵志叢書,當年家住斗六,父親任職警界,利用北上臺北開會的空檔,買了這套由「國語日報社」所發行注音版的套書送我。三十多年前的塵封往事,因為和同事分享「方向」這議題而浮上心頭。「方向」叢書以極短篇的題裁,蒐集編篆了古今中外的短文小品,以人為經,以事為緯,珠璣篇篇,智慧洋溢;當年的我沒什麼所謂「意氣風發,有為者亦若是」的豪氣,無法體會父親的用心良苦,只將它當成「封神榜」,「七俠五義」或「亞森羅蘋探案」的佐讀小品,看累了,拿來休憇的閱讀點心。
時至今天,叢書內容我早已遺忘,但這套書以「方向」命名,封面是個大羅盤,編譯是兩位赫赫有名的魏姓教授,這些記憶卻不曾抹滅。不禁讓我想到,人從小就在尋覓方向,或者從小就被教育「找到人生方向」這個哲學命題是多重要的生命覺醒。「我往那裏去?才能找到自己!」的方向追尋之旅,就這麼伴隨著我,由青澀而青春,由「少年維特」蛻變成「少年不識愁滋味」,我的青春之歌,就是那虛無飄渺的生命真諦探索,「新潮文庫」和「當代」月刊都是我硬生生給吞下的思想磚頭。
直到入伍服役,才開始去想以後要做什麼?這個方向追尋的動機簡單到以「那裏有飯吃?」做思維核心。它純粹,實際也具體!退伍上班,「方向」變成了爬樓梯,進了公司後就順著組織圖爬,盤繞廻旋梯,得仰角15度往前瞻望,也隨時等著在上位者丟下那叫「方向」的球;邊爬梯,邊接球,邊控球。直到那一天爬到頂樓,仰角前方一片天空,你也投捕易位,這時俯角15度,看到一群等著接球的人,他們也在等那個叫「方向」的球!這時,我才恍然大悟,原來責任不僅止於把事情做好,還得告訴別人該挑那些事先做。而稱職的投手要能穩定性高的不斷投好球;也才體會出「做對的事」(所謂地「方向策略」),和「把事做對」( 所謂地「執行準確」)其中互補,糾葛,牽扯之間層次呼應的微妙。
成為「擬訂方向」的苦主之後,別人就稱呼你為「舵手」;「船長」;「交響樂團指揮」,「大厨」等等奇怪的封號,期待你能「點石成金,化腐杇為神奇」或「乘風破浪,化險為夷!」;甚至相信你「卽使在黑暗中,也能看見光明的彼岸!」,你也不知不覺地誤認自己是天生的領袖,具有扭轉乾坤的魔力,是「暴風驟雨暗黑夜」的燈塔,也是每個人的肩膀。當方向擬訂者肩挑所有責任後,個人英雄主義於焉而生,「眼光決定方向,成敗論斷英雄」,「人一有了舞臺,就担心失去掌聲;有了炫爛,就畏懼平凡!」影子長的是身子的數倍,莫明其妙之間,你忘了自己心中的方向,也忽略了勤練球的重要,忘了自己是投手,不是生手,也非新手!偶爾還怪捕手球沒接好!大家滿地找球,都是方向,也都失去方向。
我有句習慣說法:「一個人的價值是因為被需要而產生」 ( 版權沒有;歡迎轉用 ),「給方向」是層次頗高的需要,「決定一個方向」的反面意涵也就是在「同一時間放棄其他的可能」;關了門,未必窗就開;但沒有方向( 或不做決定 )絕對是失敗的源頭,我以前合作過的歌手「優客李林」寫過一首歌,歌詞的第一句是:「等待是一生中最初的蒼老!」很貼近這種心情,寫意也寫實!當一個決定方向的投手,站上投手板,就得出手,每個皆如此,沒有人例外。接球的,總有上場投球的時候,一個好的團隊,需要的不只一個投手,有先發,中繼,也有救援。任務不同,方向就得調整,投手也得重新調派!
想再找一套「方向」叢書送我兒李響,可能得到牯嶺街碰碰運氣了!

0 Comments:

張貼留言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