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生命」, 我們做了什麼?】
「公益活動」, 「企業贊助」與「企業社會責任」, 是企業發展在非商業領域的表現。有的企業以回饋為理念, 有的以節稅為考量, 也有的是在壓力團體的影響或政策法令的規範下不得不為的權宜作法。
企業人的「公益心, 環保情, 道義感, 鄉土親。」在媒體的報導及公關的技術操作下, 很容易被包裝綴繡, 成為企業形象的加分, 也讓「企業人等於好心人」的想像( 也可能是「假象」)找到些支撐點。我小時侯不愛唸教科書, 但對課外讀物( 我對「考試不考」書籍的統稱)卻從不逃避, 尤其是俠義傳奇小說像「七俠五義」, 「封神榜」, 或偵探推理小說「福爾摩斯」, 「亞森羅蘋」等, 在這些伴我長大的書本中, 「善人善舉」大概是「造橋鋪路, 發糧脤災。」,「 俠客義行」不外「濟弱扶傾, 劫富濟貧。」隨著年齡虛增, 慢慢了解「好人好事」是國家鼓勵的行為, 每年好人好事代表的選拔和頒獎, 熱鬧非凡, 學校的統一校訓「禮、義、廉、恥。」加上社會鼓吹「整齊, 清潔, 簡單, 樸素」的「新生活運動」, 捏塑台灣「努力向善」( 也可以是向上, 向前)的單純價值形象, 「台灣好, 台灣真是個美麗的寶島..」歌聲響徹雲霄。70年代「做好事」是政府的責任和國民的義務, 企業公益奉獻還是很模糊的概念。 經濟起飛帶出許多企業家, 在學習資本主義操作的原理原則後, 台灣的企業家也在皮毛之外看骨肉, 財富累積帶來的第一個「好的麻煩」( Good Trouble )就是「分配」問題, 雖然我沒有分析研究過台灣第一代企業家三妻四妾的現象為何? 但我的「臆測解」是這個普遍原則是為了解決「分配」及「企業永續性」的思考。「家天下」自古迄今未曾改變。「賺的都該是我的」是打拼過的固守信念;「財富累積」是個人能耐;可以分享的, 是按親疏關係做同心圓式的幅射分配。「公益」非親非故, 也就事不關己了。「基金會」是企業家學到的節稅工具, 成立的目的, 公益可能只是幌子, 符合財務規劃才是重點;窮慣了,也窮怕了的中國人, 在培養公益心的高度是不夠的。 慢慢地,緩緩地, 均富的社會形成; 「基金會」的管理也上了軌道, 企業學公益也就愈來愈有樣。
「生命」這個紀錄劇情片公益推廣, Sony 和 So-net 扮演了重要的推手角色。 在影片落幕的今天來和大家分享這個故事, 是冀望 So-net 的同仁們了解贊助事件的始未,也感受到這個公益推廣帶給大家的是正面向善的形象。有關「生命」公益推廣新聞資料上所揭露的「中華電信」, 「智邦科技」, 「Sony / So-net」 是促成「生命」影片院線上映的核心力量, 是個事實;「中華電信」負擔了台北上映的戲院租金, 「Sony 」 贊助專業級數位投影機兩部 , 「So-net / 智邦科技」共同構思推廣網路推廣行銷活動。 這個以感動為基調的合作, 打破了產業競爭, 文化認同, 甚至政治主張的歧異﹔我是在今年6月30號,受智邦科黃安捷執行長之邀到導演暨「全景基金會」主持人吳乙峰的工作室觀賞試片, 在小房間內一塊觀賞的還有賀陳董事長, 蔣勳教授, 林懷民先生和徐璐小姐, 除了賀陳董事長,其他人並不知道片長160分鐘, 試片後我們在現場進行分享, 討論, 在大夥離席後, 賀陳董事長,我以及導演吳乙峰又留在現場, 想想有什麼方式可以達到以下三個目標? 1.) 院線上片.2.) 全省放映.3.) 爭取贊助。回家後,我有感而發的寫了封推薦信 ( 如附件 )
接下來的兩三個月So-net陸續地完成下列事項﹕
1. 製作內部說帖, 爭取認同.
2. 成立So-net 工作小組, 與全景傳播基金會確認需求.(小組成員有Michael, Perry, Connie 和 Vincent, Eugenia 也幫了很多忙)
3. 透過Sony 在台子/分公司高階主管餐會說明本案.
4. 安排日文字幕版於Sony Taiwan辦公室試映.
5. 取得Sony Taiwan, Sony Electronic Marketing Taiwan( SEMT ), Sony Ericsson, Sony Computer Entertainment( SCE ), Sony Music 及 AXN 的放映設備, 團體票或廣告贊助.
6. So-net 規劃「種下生命之樹」網路行銷活動.
7. 參與媒體會, 首映會, 研討會等活動.
「生命」在總統戲院的單廳放映造成極大的迴響, 這個漣漪不斷擴散, 由單廳到多院, 由台北到高雄, 我們「種下生命之樹」網路行銷活動的留言也日增, 媒體的報導在廣度和深度上都讓閱聽人對「生命」電影帶來的衝擊留下深刻印象。「叫好又叫座」是「理想與現實」等高的完美境界。 生命由感動奠基, 公益出發, 應該是Sony / So-net 在2004年回饋台灣最有意義的活動。在歲末和大家閒聊這個和「生命」有關的故事,雖然沒有畫面,也聽不到背景音樂,總希望每位So-net人心中可以浮現一幅追求「真、善、美」生命終極目標的美麗世界;我們連接別人,也得緊繫自己。
附件:
【生命, 我和我的對話】 By Roger 2004 / 06 / 30
「生命的感動, 來自再生。」, 「生命的覺悟, 來自和自己的對話。」, 「生命的偉大, 來自親我的和解。」「生命的詮釋, 來自我們的參與。」, 「生命的沉潛, 來自深刻的省思。」吳乙峰導演用 5 年時間和最誠摯的心所萃鍊的紀錄劇情片「生命」, 延續 921 之後四個主角不同的生命體驗, 提供我們對生命的全新視野與認識。 5 年紀錄長度的真實濃縮加上主角們在巨創後的再生紀實, 勾勒出澎湃而無止境的感動與回饋, 看畢後, 漣漪盪漾, 久久不能自已!
「生命」是 921 系列 7 部寫實作品的 「pilot project」, 乙峰和「全景傳播基金會」以「再生」的傳承精神帶出台灣人進出 921 創傷之間的四個生命啟示, 「感同身受」是影片帶給我的第一個震憾, 在爬梳了被打亂的思緒後, 它的後勁猶如佳釀, 在我心池中逐次發酵; 回神過來, 我發現了久久未曾出現的「衝動」, 一股「我能做點什麼 ?」「我想做點什麼 ?」的衝動。
我們無法停止大自然加諸人類的試煉, 但透過「近遠鏡頭」與「俯仰角度」的影像紀錄, 當苦難再度降臨時, 這些影像經驗的反芻, 會幫助我們降低恐慌, 減輕苦楚, 尤其當它襲向我們以及我們最親愛的人身上時, 當面對生命的「不確定性」,生命的「易碎性」,我們隨時得準備;「生命」影片的鏡頭語言, 帶給我的不是「 Remedy 」或 「Solution」, 而是四個由「Rebirth」浪潮所衝擊的「Rethink 」三角洲。
乙峰在紀錄生命的過程中, 累積出厚實的觀察力, 他融入鏡頭, 走進故事裏, 在你我他的三種人稱身份中,替我們探索﹐挖掘,也耕耘; 最重要的意涵是他同時告訴我們, 每個人都是主角, 我們離不開情感的土地, 割捨不了親情的繫絆。
感動需要如幾何級數的擴大, 需要如分子溶解的擴散, 乙峰是紀錄台灣新生命的「播種者」, 我們都可以是護苗呵秧的「守護神」, 「再生」不能缺甘霖與沃土, 找回最初始的感動, 就在此時此刻﹔拉拔再生的生命源頭, 沒有人應該缺席。
請來參與這個再生紀錄的生命工程, 我們都可以是主角, 「生命」紀錄影片只是串聯我們個體靈魂與靈魂的催化劑, 感動僅是影片的副產品, 它要發酵的是每顆人心所應該表現的「真」與「誠」。生命的穿梭,其情感厚度不能僅靠單一事件的紀錄與記憶,或少數個體的堅持與執著;它無法承載宏觀的人文潛養與歷史沉澱。需要「每一個我們」, 才能搭出平台, 舖架橋墩, 乙峰的鏡頭呼喚, 將你我之間的「我願意」給拍了出來, 您的第一個行動是給自己 140 分鍾,來儲備台灣的新生命力。
再令人動容的詞彙堆砌, 也無法取代您親臨親炙的個人體驗, 別讓「缺席」剝奪了我們讓情緒自由馳騁在乙峰用鏡頭說故事的生命大草原, 我相信在影片結束的剎那, 您要說的將比我所寫的, 多上千百倍,「 Let’s Do Something 」的衝動亦將油然而生。
久久不能自已的 Roger
2004 / 06 / 30 .
企業人的「公益心, 環保情, 道義感, 鄉土親。」在媒體的報導及公關的技術操作下, 很容易被包裝綴繡, 成為企業形象的加分, 也讓「企業人等於好心人」的想像( 也可能是「假象」)找到些支撐點。我小時侯不愛唸教科書, 但對課外讀物( 我對「考試不考」書籍的統稱)卻從不逃避, 尤其是俠義傳奇小說像「七俠五義」, 「封神榜」, 或偵探推理小說「福爾摩斯」, 「亞森羅蘋」等, 在這些伴我長大的書本中, 「善人善舉」大概是「造橋鋪路, 發糧脤災。」,「 俠客義行」不外「濟弱扶傾, 劫富濟貧。」隨著年齡虛增, 慢慢了解「好人好事」是國家鼓勵的行為, 每年好人好事代表的選拔和頒獎, 熱鬧非凡, 學校的統一校訓「禮、義、廉、恥。」加上社會鼓吹「整齊, 清潔, 簡單, 樸素」的「新生活運動」, 捏塑台灣「努力向善」( 也可以是向上, 向前)的單純價值形象, 「台灣好, 台灣真是個美麗的寶島..」歌聲響徹雲霄。70年代「做好事」是政府的責任和國民的義務, 企業公益奉獻還是很模糊的概念。 經濟起飛帶出許多企業家, 在學習資本主義操作的原理原則後, 台灣的企業家也在皮毛之外看骨肉, 財富累積帶來的第一個「好的麻煩」( Good Trouble )就是「分配」問題, 雖然我沒有分析研究過台灣第一代企業家三妻四妾的現象為何? 但我的「臆測解」是這個普遍原則是為了解決「分配」及「企業永續性」的思考。「家天下」自古迄今未曾改變。「賺的都該是我的」是打拼過的固守信念;「財富累積」是個人能耐;可以分享的, 是按親疏關係做同心圓式的幅射分配。「公益」非親非故, 也就事不關己了。「基金會」是企業家學到的節稅工具, 成立的目的, 公益可能只是幌子, 符合財務規劃才是重點;窮慣了,也窮怕了的中國人, 在培養公益心的高度是不夠的。 慢慢地,緩緩地, 均富的社會形成; 「基金會」的管理也上了軌道, 企業學公益也就愈來愈有樣。
「生命」這個紀錄劇情片公益推廣, Sony 和 So-net 扮演了重要的推手角色。 在影片落幕的今天來和大家分享這個故事, 是冀望 So-net 的同仁們了解贊助事件的始未,也感受到這個公益推廣帶給大家的是正面向善的形象。有關「生命」公益推廣新聞資料上所揭露的「中華電信」, 「智邦科技」, 「Sony / So-net」 是促成「生命」影片院線上映的核心力量, 是個事實;「中華電信」負擔了台北上映的戲院租金, 「Sony 」 贊助專業級數位投影機兩部 , 「So-net / 智邦科技」共同構思推廣網路推廣行銷活動。 這個以感動為基調的合作, 打破了產業競爭, 文化認同, 甚至政治主張的歧異﹔我是在今年6月30號,受智邦科黃安捷執行長之邀到導演暨「全景基金會」主持人吳乙峰的工作室觀賞試片, 在小房間內一塊觀賞的還有賀陳董事長, 蔣勳教授, 林懷民先生和徐璐小姐, 除了賀陳董事長,其他人並不知道片長160分鐘, 試片後我們在現場進行分享, 討論, 在大夥離席後, 賀陳董事長,我以及導演吳乙峰又留在現場, 想想有什麼方式可以達到以下三個目標? 1.) 院線上片.2.) 全省放映.3.) 爭取贊助。回家後,我有感而發的寫了封推薦信 ( 如附件 )
接下來的兩三個月So-net陸續地完成下列事項﹕
1. 製作內部說帖, 爭取認同.
2. 成立So-net 工作小組, 與全景傳播基金會確認需求.(小組成員有Michael, Perry, Connie 和 Vincent, Eugenia 也幫了很多忙)
3. 透過Sony 在台子/分公司高階主管餐會說明本案.
4. 安排日文字幕版於Sony Taiwan辦公室試映.
5. 取得Sony Taiwan, Sony Electronic Marketing Taiwan( SEMT ), Sony Ericsson, Sony Computer Entertainment( SCE ), Sony Music 及 AXN 的放映設備, 團體票或廣告贊助.
6. So-net 規劃「種下生命之樹」網路行銷活動.
7. 參與媒體會, 首映會, 研討會等活動.
「生命」在總統戲院的單廳放映造成極大的迴響, 這個漣漪不斷擴散, 由單廳到多院, 由台北到高雄, 我們「種下生命之樹」網路行銷活動的留言也日增, 媒體的報導在廣度和深度上都讓閱聽人對「生命」電影帶來的衝擊留下深刻印象。「叫好又叫座」是「理想與現實」等高的完美境界。 生命由感動奠基, 公益出發, 應該是Sony / So-net 在2004年回饋台灣最有意義的活動。在歲末和大家閒聊這個和「生命」有關的故事,雖然沒有畫面,也聽不到背景音樂,總希望每位So-net人心中可以浮現一幅追求「真、善、美」生命終極目標的美麗世界;我們連接別人,也得緊繫自己。
附件:
【生命, 我和我的對話】 By Roger 2004 / 06 / 30
「生命的感動, 來自再生。」, 「生命的覺悟, 來自和自己的對話。」, 「生命的偉大, 來自親我的和解。」「生命的詮釋, 來自我們的參與。」, 「生命的沉潛, 來自深刻的省思。」吳乙峰導演用 5 年時間和最誠摯的心所萃鍊的紀錄劇情片「生命」, 延續 921 之後四個主角不同的生命體驗, 提供我們對生命的全新視野與認識。 5 年紀錄長度的真實濃縮加上主角們在巨創後的再生紀實, 勾勒出澎湃而無止境的感動與回饋, 看畢後, 漣漪盪漾, 久久不能自已!
「生命」是 921 系列 7 部寫實作品的 「pilot project」, 乙峰和「全景傳播基金會」以「再生」的傳承精神帶出台灣人進出 921 創傷之間的四個生命啟示, 「感同身受」是影片帶給我的第一個震憾, 在爬梳了被打亂的思緒後, 它的後勁猶如佳釀, 在我心池中逐次發酵; 回神過來, 我發現了久久未曾出現的「衝動」, 一股「我能做點什麼 ?」「我想做點什麼 ?」的衝動。
我們無法停止大自然加諸人類的試煉, 但透過「近遠鏡頭」與「俯仰角度」的影像紀錄, 當苦難再度降臨時, 這些影像經驗的反芻, 會幫助我們降低恐慌, 減輕苦楚, 尤其當它襲向我們以及我們最親愛的人身上時, 當面對生命的「不確定性」,生命的「易碎性」,我們隨時得準備;「生命」影片的鏡頭語言, 帶給我的不是「 Remedy 」或 「Solution」, 而是四個由「Rebirth」浪潮所衝擊的「Rethink 」三角洲。
乙峰在紀錄生命的過程中, 累積出厚實的觀察力, 他融入鏡頭, 走進故事裏, 在你我他的三種人稱身份中,替我們探索﹐挖掘,也耕耘; 最重要的意涵是他同時告訴我們, 每個人都是主角, 我們離不開情感的土地, 割捨不了親情的繫絆。
感動需要如幾何級數的擴大, 需要如分子溶解的擴散, 乙峰是紀錄台灣新生命的「播種者」, 我們都可以是護苗呵秧的「守護神」, 「再生」不能缺甘霖與沃土, 找回最初始的感動, 就在此時此刻﹔拉拔再生的生命源頭, 沒有人應該缺席。
請來參與這個再生紀錄的生命工程, 我們都可以是主角, 「生命」紀錄影片只是串聯我們個體靈魂與靈魂的催化劑, 感動僅是影片的副產品, 它要發酵的是每顆人心所應該表現的「真」與「誠」。生命的穿梭,其情感厚度不能僅靠單一事件的紀錄與記憶,或少數個體的堅持與執著;它無法承載宏觀的人文潛養與歷史沉澱。需要「每一個我們」, 才能搭出平台, 舖架橋墩, 乙峰的鏡頭呼喚, 將你我之間的「我願意」給拍了出來, 您的第一個行動是給自己 140 分鍾,來儲備台灣的新生命力。
再令人動容的詞彙堆砌, 也無法取代您親臨親炙的個人體驗, 別讓「缺席」剝奪了我們讓情緒自由馳騁在乙峰用鏡頭說故事的生命大草原, 我相信在影片結束的剎那, 您要說的將比我所寫的, 多上千百倍,「 Let’s Do Something 」的衝動亦將油然而生。
久久不能自已的 Roger
2004 / 06 / 30 .
0 Comments:
張貼留言
<< Home